10月9日、10月11日下午,“天津音樂學院民樂系教學“1+1+N”星期音樂會”在天津音樂學院北校區民樂系實驗劇場舉辦。
關于教學“1+1+N”星期音樂會
教學“1+1+N”星期音樂會是民樂系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踐行“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工作要求,開展的創新性教學實踐。結合學校整體“1+N”的教學模式,為了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民樂系在原有“一星期一堂專業課”和“多次藝術實踐”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加入了“星期音樂會”,形成了“1+1+N”培養模式,旨在提高“1對1”專業教學的綜合質量,促進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有效融合,為學生搭建展示技藝的平臺,更好地保證專業課教學質量,完善“1+N”的教學內容,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精彩瞬間
第一場音樂會



10月9日上午,教學“1+1+N”星期音樂會第一場如期舉行,民樂系二胡專業學生演奏了《燭影搖紅》《第一二胡狂想曲》《一枝花》等經典作品。
第二場音樂會


10月9日下午,教學“1+1+N”星期音樂會第二場成功舉辦。民樂系二胡專業、古琴專業、竹笛專業的學生為觀眾帶來了《長城主題隨想曲》《梅花三弄》《定風波》《幽蘭逢春》等作品。
第三場音樂會



10月11日下午,教學“1+1+N”星期音樂會第三場成功舉辦。本場音樂會由民樂系二胡專業、板胡專業、琵琶專業的學生們共同完成,他們帶來了《我的祖國》《花梆子》《龍船》等經典曲目。
評審團

本次活動的打分評審陣容由民樂系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最終成績由教師評委平均分和學生評委平均分相加組成。創新的打分機制既保證了評分結果的專業性,又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審工作中,通過對演奏者的評審引發對自身專業學習的思考。民樂系黨總支書記鄭悅文、副主任劉宏教授、副主任王展展教授、王紅藝教授、朱敏老師觀看音樂會并擔任評委。
關于教學“1+1+N”星期音樂會,老師這樣說:
王紅藝教授:同學們在演奏狀態方面都較松弛、不緊張,將自身的技術水平能全部發揮出來,個人的演奏特點和性格特征也顯露無疑。有些人追求線條感,有些人追求跳躍性,技巧嫻熟、音準穩定,音樂表達較充分。
關于教學“1+1+N”星期音樂會,學生這樣說:
民樂系2023級本科生 李夢翔:同學們的演奏令人陶醉,情感激昂之處,讓人熱血沸騰。二胡、板胡、琵琶在同學們手中“琴人一體”展現著民樂的獨特魅力,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悠揚歷史。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一次聽覺盛宴,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希望未來自己也可以加入到傳承民樂文化的行列之中。
民樂系2022級本科生 楊清玥:作為星期音樂會的學生評委,我感受到民樂系的同學們展現出的高超演奏水平。他們的演奏如行云流水,時而激昂澎湃,時而婉轉悠揚。每一個音符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故事,讓人沉浸其中。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一場聽覺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為同學們的才華和努力感到驕傲,也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精彩的演出。
結語
本次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專業技能的舞臺,讓大家在實踐中積累舞臺經驗,提高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星期音樂會將持續十周,期間會覆蓋全系學生。民樂系將持續推進“1+1+N”培養模式,讓專業教學從琴房走向舞臺,讓音樂為觀眾服務,推動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為社會培育更多優秀的藝術人才,為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