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劉曼 攝影 趙夢僖 責任編輯 羅亦南)近日,天津民間舞蹈專場晚會——“津沽秧歌”在舞蹈系實驗劇場成功舉辦。天津民間舞蹈研究于2009年開始已歷時12年,本次晚會是繼“津沽風情”“津味兒”兩場天津民間舞蹈專場晚會后的再次實驗成果展示,是天津市教委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特色課程“津沽秧歌”的應用與創新》與天津市教學成果獎重點培育項目《“津沽秧歌”的實踐教學》的重要成果展示。晚會由青年教師栗燁導演,王鴻昀教授擔任藝術總監。

“津沽秧歌”晚會分為“源”“流”兩個部分。其中,源”為堅守本源之根,主動回歸鄉土。該部分以原生態舞蹈中的典型角色為切入點,表現天津百姓的詼諧幽默、樂觀豁達、爛漫無邪,這一部分共有8個作品,其中《雙傘陣圖》是對幾近失傳的原生態“雙傘陣圖秧歌”的復建,展現老會往日之風采。《文公子》《武公子》對不同老會中的公子形象進行提煉研究,分別表現文質彬彬與放蕩不羈的個性特征。《漁翁》《寶輦》《飛镲》《太平鼓》對民間老會中不同角色的動作語匯進行提煉,通過編創為風格鮮明的綜合組合來表現人物特性。
“流”為尊重傳統文化,實現創新發展。第二部分緊抓天津地區民間舞蹈形態根源,提取動律素材、凝練審美心理,并將其升格為極具天津地域文化特性的舞臺化作品,傳達民族文化精神,使傳統在當下展示生機與活力。該部分共有7個劇目,其中《雷公》通過“頭棒”的語匯,弘揚傳統文化與抗疫的主題精神;《撲蝶記》將原生態中“公子”與“白桿”詼諧的雙人表演與天津百姓“哏”的性格特征相結合,用幽默來詮釋主題;《彪子》《哏兒都二姐》《魚躍蓮花》都表現了津沽人民的溫情生活,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博得熱烈掌聲。《漕運歌》作為入圍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現代舞終評并入選“第二屆中國舞蹈優秀作品集萃”的作品壓軸出場,表現了天津碼頭工人堅韌不拔的性格特征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同利文武會》再現了“曹莊子同利文武高蹺”的表演程式,并邀請民間老會藝人一同現場伴奏,感受“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學院黨委書記索玉華、黨委副書記陳茉出席活動,天津市文學藝術聯合會、天津市舞蹈家協會、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我市兄弟院校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嘉賓以及“曹莊子同利文武高蹺”等18個民間老會到場觀看。專家們對“津沽秧歌”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紛紛表示本場晚會喚起他們對這座城市的鮮活記憶,從舞蹈的角度重新認識了天津,也敬佩老師們的堅守與耕耘,為繁榮與傳播天津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受疫情影響未能到場的專家中國舞蹈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馮雙白教授,北京舞蹈學院院長郭磊教授,北京舞蹈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潘志濤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江東教授,解放軍火箭兵政治部文工團原副團長余大鳴大校,浙江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徐頏教授以及舞蹈家劉震、王亞彬,通過視頻的方式送上對“津沽秧歌”的認可與祝愿,紛紛表示在王鴻昀教授的帶領下,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扎根本土,服務群眾,用天津獨特的藝術語言,產出了津味兒濃厚的民間舞蹈作品,展現了津沽大地的文化魅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此次“津沽秧歌”專場晚會是研究團隊經過“研、創、教、演”良性循環后的階段性成果展示。未來,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還將繼續努力,汲取天津文化活水源頭的營養,堅持守正創新,努力產出舞蹈藝術的高峰之作,讓天津民間舞蹈再煥新彩,讓天津傳統舞蹈文化走出天津,走向世界,助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