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王樂萱 攝影 沈岳 李棟 蔡梓玉 責任編輯 劉文平)4月11日下午,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專家課在天津音樂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雷佳老師以《民族歌劇的唱與演》為題,以自身塑造的多個經典歌劇角色為例,通過民族歌劇理論及指導演唱實踐兩個部分,帶來了一堂全面細致的專家講座。本節專家課氣氛熱烈,現場座無虛席。專家課還同步在“新華網”微博、市委宣傳部“你好,天津”抖音和視頻號、“音樂周報”視頻號、“天津音樂學院”視頻號進行網絡直播,20余萬網友通過線上觀看,與校內外師生共享課程精彩內容。

雷佳老師從民族歌劇廣義和狹義的定義導入,講解了有關民族歌劇的基礎理論知識,引導學員們更全面、深層次地了解民族歌劇。她強調,在民族歌劇表演中,不僅要把握好民族歌劇創作的三個根本,即以中國傳統的表演范式為本源、以聲樂演唱和戲曲表演為本體、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本位;還要注重民族歌劇呈現給大眾的四重屬性,即歷史性、地域性、借鑒性、時代性,進一步呈現民族歌劇的獨特魅力。






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專家課中,雷佳老師結合現場學員的演唱進行細致指導。學員張劼倩、劉觀波演唱了歌劇《白毛女》選段《北風吹 扎紅頭繩》,蘇曉慶、丁金源分別演唱了歌劇《木蘭詩篇》選段《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木蘭你為何紅云滿面》,王小妹、祁曉君分別演唱了歌劇《黨的女兒》選段《血里火里又還魂》、《萬里春色滿家園》。雷佳老師結合多年積累的歌劇舞臺經驗,從字詞細節的重音處理到整體角色和情緒的塑造把握等方面,引導大家在演唱民族歌劇過程中產生具象感、故事感,更好地塑造人物。
“民族歌劇的角色塑造中,表演者要有對象感,使其更好化身為劇情人物,產生更貼切劇情的情感表達和反映”,雷佳老師談到,表演要有實物意識,讓語言上的文字轉化到眼前的真實景象,以此沉浸歌劇內容,傳遞更飽滿的情緒效果和反饋。同時,要真聽真看真感受,從而更好塑造人物形象,更好把握劇情脈絡,更好呈現歌劇內涵。
專家課結束后,天津日報、今晚報、津云、天津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就“民族歌劇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民族歌劇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采訪雷佳老師?!霸~曲作者、劇作者的創作實現了歌劇作品的從0到1,而表演雖然是二度創作,卻是一個實現從1到無限大的過程”,雷佳老師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少不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在我們五千年的文明中,優秀傳統文化往往是通過中國戲劇的方式伴隨中國人成長的,當代的藝術作品也應起到這種作用”。雷佳老師寄語學員和天音師生,“注重民族歌劇表演的深層次表達,挖掘劇情內容,品味角色情緒,在中國民族歌劇的傳承與發展道路上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