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下午,天音精品課大講堂之名師名家音樂“訪”第四期活動在我校北校區錄音棚舉行。本期訪談邀請了當代國際歌劇舞臺上杰出的華裔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原天津音樂學院聲樂系副主任杜吉剛教授,與作曲指揮系主任張海峰教授圍繞學習、教學、新作品等問題進行訪談交流。作曲指揮系及歌劇學院領導、師生出席了本次活動。

張海峰教授首先請杜吉剛教授談了談他學習時期的經歷和體會。杜教授講到他是恢復高考后第一批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學生,在入校之前他已有了幾年的工人工作經歷,專業基礎并不算好。入校后聽從老師的教導,把心沉下來,認真練習基本功“放喉頭”,改正之前唱歌的不良習慣,這一改就是三年,幾乎只唱練聲曲,終于成功打好了美聲唱法基礎,這也是他在軍藝讀書期間最大的收獲。他堅持每天早起5點去琴房練習和學習音樂理論等功課,一直堅持到畢業。在談到軍藝對自己的影響時,杜教授表示影響很大,他穿上軍裝后會有種說不出的自豪感,雖然為了追求聲樂事業的發展而離開了部隊,但他身上具備的軍人的韌勁、刻苦、守時等優秀品質為后來的事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接下來,張海峰主任邀請了杜教授的幾位學生上臺談談自己的老師,來自歌劇學院的苑璐教授表示,他曾是音教系鋼琴主項的本科學生,由于機緣巧合為同學彈伴奏而與老師結緣,考取了杜老師的研究生。老師為他付出了很多,但卻只說教他最成功的地方是保護了他天生的條件,給了他很大自由,并沒有把功勞歸于自己,這讓他十分感動。其他兩位學生也提到,老師不僅教給了他們過硬的技術、提高了審美能力、更給了他們對自己的信心,老師很善良,從來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杜教授也表示,當一個好的老師,一定要懂得因材施教。在提到審美這一話題時,張海峰教授說,審美是一個非常虛幻的詞,但這個對老師來說非常重要。杜教授表示,聲樂演唱首先要有對聲音的感知,以及對語言的掌握。意大利美聲的魅力就在于,一是不需要擴音器就能將聲音傳到劇場的每個角落,而達到這一點,放下喉頭的技術是關鍵;二是字正腔圓,語言也是最高級的技術,很多時候并不是發音位置的問題,而是腔不對,需要調整字的發音,這一點中文也是相通的。杜教授在去了意大利和澳洲等地演出之后,發現中國人的美聲并不比他們差,尤其近幾年我國進步很大,去國外留學的學生也很多,但真正能學成歸來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一定是有悟性、會自學,勤奮且有審美判斷力的人。

張海峰教授又問到什么才是好的聲樂作品,杜教授回應說,他認為觀眾喜歡的,演唱的人也喜歡的,旋律性強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作曲指揮系張瑞老師就寫了很多非常好聽的藝術歌曲作品,主任邀請了她上臺來為同學們談談她的經驗。張瑞老師說到,首先要和這個專業的同學做朋友,她就是在大學期間為聲樂的同學彈伴奏進而開始創作歌曲,她認為好的歌曲要有獨特的視角,優美的旋律,及恰當的和聲。張瑞老師給作曲專業的同學一些建議是:要動腦筋,要感同身受,展開想象的翅膀,找到自己的熱愛,因為喜歡,所以堅持。要用心去寫作,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最后到了提問環節,王瑞老師提出在創作歌曲時,是否要注意倒字的問題?杜教授表示,他確實遇到過這種情況,即在錄音時很不順利,發現不是唱的問題,而是作曲家把字的聲調寫倒了,中文歌詞的話還是盡量避免倒字。張海峰教授又問到,中國的美聲有沒有需要我們改進的地方?杜教授回答說,還是缺乏規范,對不同的美聲類型劃分不是很明確。最后,時昊老師問:中國的歌劇現在主要是西方技法和中國風格的融合,會不會有既不夠西方也不夠中國的問題?杜教授說:他認為好的中國歌劇作曲家有王世光和金湘,中國作曲家如果想寫好歌劇,至少要去歌劇院聽10年,需要慢慢培養。就像普契尼讓全世界知道了茉莉花,好的歌劇作品要按照藝術的規律來寫,還要有高超的技法。

訪談臨近結束,張海峰教授向杜吉剛教授贈送了《新時代軍樂之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典禮閱兵曲》專輯唱片,并代表作曲指揮系贈送了教師節紀念品。

活動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參與活動的師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杜吉剛教授的分享不僅讓大家了解到了一位杰出歌唱家的成長歷程和心路歷程,更深刻理解了聲樂藝術的內涵和追求。同時,他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為在座的學生們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