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張一 攝影 李棟 管香穎 賀詩淇 責任編輯 劉文平)4月1日下午,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大師班在天津音樂學院南校區報告廳舉行。著名作曲家、中國音協副主席、原總政歌舞團團長張千一,全國政協委員、原總政歌舞團創作室主任趙大鳴,以《歌劇<蘭花花>創作談》為題,圍繞民族歌劇創作中的“戲劇與人物”展開相關話題,暢談了歌劇《蘭花花》的創作歷程、觀念與藝術追求。本節專家課在“新華網”微博、“音樂周報”視頻號、“天津音樂學院”視頻號進行直播,10余萬網友通過線上觀看,與校內外師生共享課程精彩內容。

講座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從文本、音樂、表演的角度,闡釋了如何刻畫和塑造戲劇人物、如何營造強烈的戲劇氛圍這個核心議題。趙大鳴老師從劇本的人物關系談起,介紹了蘭花花、周老爺、駱駝子、趕羊等幾位主要人物,同時特別強調了合唱在歌劇中的重要作用。“合唱在《蘭花花》中就是藍家河的村民,是劇中非常重要的群體形象”,他認為,歌劇是戲劇的作品,合唱在文學上的意義是為歌劇的中心戲劇人物創造一個社會環境、歷史背景,合唱不是簡單的聲音或音樂品種,它為歌劇的音樂創造了另一種層次的美學境界。他談到,從文學角度講,合唱往往是一部歌劇主要人物核心的戲劇矛盾沖突所依靠的大的社會人物環境、社會關系,因此在歌劇《蘭花花》中,合唱代表了一種勢力、一種情感,以及大的性格和歷史背景。


關于選擇“蘭花花”題材創作的原因,趙大鳴老師說,一是要塑造個人性格、個人命運與歷史環境的命運的沖突(外部的戲劇沖突),二是要塑造個人性格自身所形成的自我的矛盾沖突(內在的沖突),兩種沖突綜合起來形成整個劇本的戲劇沖突線。他還圍繞“矛盾—沖突”的話題,深度剖析了周老爺、趕羊、蘭花花的人物性格、戲劇關系與故事情節的沖突發展,并分享了他對歌劇戲劇沖突的認識以及歌劇劇本創作的體會,他希望通過“蘭花花”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塑造鮮明的歌劇戲劇人物形象。張千一老師從歌劇的創作體會談起,在他看來,歌劇從文本到音樂,最重要的是營造戲劇沖突、塑造戲劇人物。歌劇《蘭花花》是一曲悲歌,也是一首頌歌,通過蘭花花的悲劇性故事,表現人性,高唱人性,使散發在黃土高原的一首傳統的敘事民歌具有了史詩品質。
張千一老師主要從音樂創作的角度,通過多個視頻資料,闡述了媒婆、藍家河村民(合唱)、蘭花花的創作歷程、形象塑造與寫作手法。他談到,媒婆是出于聲種和戲劇豐富性的考慮所誕生的角色,劇中,媒婆的人物形象生動鮮活,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在形象塑造方面,運用了八度大跳、大滑音,以及越來越高的強落音等手法,刻畫了媒婆仙氣十足、愛顯擺的藝術形象。而藍家河村民在劇中作為合唱是角色性、人物性的,不是旁白式的合唱,村民們對蘭花花的態度從諷刺,到同情,到贊頌的轉變,對整個歌劇戲劇過程的推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蘭花花詠嘆調《抬頭生死兩茫茫》中,張千一老師將最溫馨浪漫的愛和最孤獨絕望的愛作為人物命運發展和歸宿的一條重要戲劇線進行精心設計布局。在尾聲合唱《蘭花花》中,作曲家使用了“換音不換魂”的手法賦予原民歌更為明亮高亢的藝術形象。


在二度創作的交流環節,大家共同聆聽了《蘭花花》完整的第三幕第二場,近距離欣賞了關致京(飾演周老爺)、扣京(飾演趕羊)、趙麗麗(飾演蘭花花)三位歌唱家的精彩表演,感受到了人物內心的矛盾與沖突以及細膩感人的音樂表達。

歌劇《蘭花花》從文本創作到音樂創作,再到2017年10月1日首演,歷時近七年。本次“創作談”從文本到音樂再到表演,使學員們對人物在歌劇創作中的位置、作用,以及歌劇的人物形象的形成過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