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劉昭智 于欣霏 攝影 田丕津 責任編輯 周濤)6月13日晚,天津音樂學院鮑元愷教授從教5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炎黃風情》鋼琴四手聯彈音樂會,精彩亮相“中銀之聲”首屆天津音樂節,奏響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廳。
品味炎黃風情 聆聽中國故事
《炎黃風情》鋼琴四手聯彈版本是由天津音樂學院校友、青年作曲家梁爽根據鮑元愷教授創作的《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管弦樂曲改編而成。本場音樂會是《炎黃風情》鋼琴四手聯彈版本(全集)在國內外音樂藝術院校中的首演,由鋼琴系全體教師推薦、選拔并指導12組24位優秀學生代表傾情演繹。品味炎黃風情聆聽中國故事音樂會上半場,演奏了《燕趙故事》《云嶺素描》和《黃土悲歡》三部組曲。《燕趙故事》描繪了居住在燕趙大地、東臨渤海、西接太行的先民留下的《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和《對花》這樣流傳久遠的民謠絕唱。《云嶺素描》描繪了誕生在高原勝地、彩云之南,深受二十六個風采各異的民族影響和文化滋養而誕生的漢族民歌《小河淌水》《放馬山歌》《雨不灑花花不紅》和《猜調》。《黃土悲歡》是由《女娃擔水》《夫妻逗趣》《走絳州》和《藍花花》四首膾炙人口的陜北民歌作為主題,深情訴說著黃土高原上的人間悲喜故事。






音樂會下半場,演奏了《巴蜀山歌》《江南雨絲》和《太行春秋》三部組曲。悠遠的《槐花幾時開》、矯健的《黃楊扁擔》、含蓄的《繡荷包》、奔放的《太陽出來喜洋洋》,代代相傳,膾炙人口,這四首以現代審美情趣講述古老四川故事的樂曲組成了《巴蜀山歌》,耳熟能詳的旋律受到現場觀眾熱烈歡迎。《江南雨絲》選取了《無錫景》《楊柳青》《拔根蘆柴花》和《紫竹調》四首輕快舒展的江蘇民歌旋律,構成了《炎黃風情》里一段無憂無慮的輕松時刻。最后的《太行春秋》以最濃重的情感和最強烈的戲劇性對比展現了分別屬于晉北山曲、晉東南“開花調”和晉中秧歌的傳統民歌《走西口》《爬山調》《繡荷包》《鬧元宵》和《看秧歌》。作為終曲,《太行春秋》以民間打擊樂的喧天鑼鼓把《炎黃風情》推向歡騰熱烈的頂點。







音樂會現場,黑白琴鍵上的民族音樂拉開中華兒女春種秋收、婚喪嫁娶、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生活圖卷,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觀眾沉浸在美妙動人的經典旋律之中。
匯聚天音力量 一次特別的音樂傳承
《炎黃風情》六組二十四首民歌具有鮮活藝術靈性的生命釋放,與祖祖輩輩的民風民俗共生共存,相依相和,形成了我們獨特的民族音樂遺產。本場音樂會上的演繹是一次天音師生基于經典作品的再創作,在天津音樂學院校友、青年作曲家梁爽的改編下,充分利用鋼琴的寬廣音域,以鋼琴四手聯彈的形式來表達情感,生動體現鋼琴的交響性,包容更多音樂織體,組成一幅獨具韻味的音樂畫卷。

從演奏角度來看,本次音樂會演奏者均為我校鋼琴系學生。通過演奏《炎黃風情》四手聯彈版本,提升青年學子演奏趣味,也對其合作技術也提出了考驗,在培養學生室內樂合作思維的同時,更可“反哺”鋼琴獨奏演奏。黑白鍵上的旋律猶如顆顆珍珠,在青年學子手中串起華夏風情之美。演出當晚,鮑元愷教授親臨現場,發表了感人至深的致辭。“炎黃風情自1991年10月13日在天津首演,到今年已經是32年了。這32年它經歷了海峽兩岸、大江南北、國內國外的演繹和傳播,在空間上向外傳播,在時間上向下傳承。《炎黃風情》鋼琴版本與天津音樂學院有著特殊的淵源,包括獨奏版和四手聯彈版均由天音人改編、創作和演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