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任丹丹 徐莉莉 攝影 范軒宇 周宇航 責任編輯 劉彬)4月27日晚,任丹丹教學實踐暨師生作品音樂會在我校北校區演奏廳成功舉辦。本場音樂會誠邀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管弦系優秀學生以及天津音樂學院民樂系、鋼琴系、音樂教育與藝術管理學院的優秀學生,共同精彩呈現了作曲指揮系任丹丹老師與她的專業課學生的十四部作品,為聽眾帶來了一場激情澎湃的視聽盛宴。作曲指揮系領導班子、師生代表以及本校其他院系的同學們共同聆聽了本場音樂會。
本場音樂會的新作品創作風格多元,不僅有對樂器音色、音高組織進行探索的無調性作品,還有眾多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佳作;演奏形式多樣,既有經典的弦樂四重奏,又有各種民樂的不同組合,還有藝術歌曲、手風琴獨奏等多種形式。這些新作品帶領觀眾乘著音樂的船只,行駛在一條中西交融、古今交匯的音樂河流之中。
音樂會首先從弦樂四重奏作品開始,第一首是由2021級本科生張博瑞創作的《北境·圣靄之舞》,表現朦朧的圣靄幻境,和諧柔美,溫和地引領觀眾走進音樂世界。
接下來是2020級本科生安藝寧根據評劇素材創作的弦樂四重奏《黛諾人生》,和致敬英雄的《焱》——為長笛、中提琴、大提琴與鋼琴而作。

2020級本科生孫霖的弦樂四重奏《乾·坤·兌》運用嚴格序列、自由無調性等手法寫成,運用三個中國調式代表三個卦象,組成有調的十二音列,風格新穎。他的另一個作品鋼琴作品《悅舞之詩》,運用了山東傳統音樂素材和古曲結構,這兩部作品雖然音樂語言的風格不同,但都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展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海納百川的氣度。

2019級本科生吳玫霖的弦樂四重奏《飛天》取材于敦煌壁畫《飛天》,具有鮮明的西域民族風格。她的第二首作品手風琴獨奏《源》,靈感來源于中國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通過音樂展現對哲學理論的理解,獨具特色。該作品曾榮獲第二屆“中國風”手風琴作曲大賽自由低音獨奏組總排名第四名、優秀作品獎第一名的成績。

2022級本科生王宛騏為笙二重奏而作的《漫浪》,有感自宋代文人王以寧的一句詞:“我自人間漫浪,平生事、南北西東。”旋律嘗試用多個民族調式的交替,并配以豐富的和聲。她的鋼琴獨奏《流嵐》試圖描繪霧給人的意境。這兩部作品都體現出作曲家對調式和聲色彩的探索,通過和聲色彩的變化來表現文學、描繪畫面,十分巧妙。
2019級本科生魏華的《溪谷》是為笛子與古箏而作,古箏表現溪谷的清涼而又清澈見底的流水韻律,竹笛清亮的音色來表現山谷中回響的鳥鳴。
2022級本科生宋久斌的《躍》是為嗩吶、笙與兩位打擊樂手而作,主題材料取自內蒙古民歌《敖包相會》,打擊樂器的加入為音樂增添了磅礴氣勢,而嗩吶和笙的重奏為音樂增加了許多靈氣以及民間氣質,整個作品氣勢如虹、一氣呵成,讓人聽得十分過癮。
2023級本科生沈睿茜的藝術歌曲《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為歌詞譜寫的,具有中國古典的氣質。
2020級本科生鄧喧妍的四手聯彈《Rain Sound (雨聲)》,以音樂渲染雨聲氛圍,和聲大量使用了不同性質的七和弦的連續進行,具有泛調性的色彩,整體音樂具有一種清冷的氣質。
音樂會的最后一首曲目是由任丹丹老師創作的、為板胡、笙、揚琴、大阮和打擊樂而作的《絲弦序》。樂曲取材河北石家莊絲弦戲,是京津冀地區特有的古老劇種之一,板胡作為唱腔的伴奏樂器,在絲弦戲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曲主要樂器也為板胡,同時在重奏的聲部中運用了西方的和聲與復調等傳統技法,將中西音樂以各自的“傳統”相結合,而產生了一種和諧又熱烈的氣氛。
整場音樂會非常充分地展現了天津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師生在藝術創作上的無限可能,在專業音樂創作實踐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打底,與現代的音樂語言、西方的音樂表現、發展手法相結合,風格多種多樣,用音樂書寫和傳遞中國故事,充分體現了我系近年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的教學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