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趙彤 劉儀 攝影 繳惠琳 責任編輯 劉文平)4月5日下午,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大師班在天津音樂學院南校區報告廳舉行。大師班邀請了來自天津曲藝團一級演員、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劉迎老師,為學員們講述有關天津時調及曲藝相關的知識,并結合現場表演與演唱,帶來了一節別開生面的曲藝課程。

課上,劉迎老師從曲藝的概念引入,以《西廂記》為例,詳細闡述了戲劇和曲藝二者的區別,深入淺出地為學員們講解了曲藝轍韻方面知識。她講到,“天津時調是全國唯一一個具有天津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曲種,它的內容通俗易懂,唱腔高亢嘹亮,具有濃郁的天津韻味。”由此,劉迎老師介紹了“靠山調”“鴛鴦調”“拉哈調”“大數子”等幾種天津時調的基本曲調,并現場演唱了《喜榮歸》中的片段《秋景》、《要女婿》以及《劉二姐拴娃娃》等曲段。




劉迎老師是天津時調創始人王毓寶的親傳弟子,在課上,她講述了恩師王毓寶先生在天津時調發展傳承歷史中的“天津時調改革三部曲”。從1953年的開山之作《摔西瓜》開始,到1958年的《翻江倒海》,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軍民魚水情》與《夢回神州》,王毓寶先生的一生都在改革創新中走過,她從唱詞、唱腔、樂器伴奏以及演員二度創作等方面對天津時調進行改革,最后使得天津時調真正扎根于人民群眾,達到了家喻戶曉、風靡一時的流行盛況。
劉迎老師與學員現場互動最后,劉迎老師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談到“要為了人民群眾而創作,文藝工作應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藝工作要凝魂聚力、服務人民,歸根結底還要是依靠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文藝工作者要不忘為人民而創作的初心,堅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綿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