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电影一键播放免费,男女XXOo视频午夜私人影院_BD英语手机在线观看

《“音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世界里的物質和非物質》學術講座成功舉辦
發布時間:2019-09-12

本站訊(編輯 沈楠 李盈霏 責任編輯 薛軍 攝影 朱夢涵 劉祥宇 高一鳴)9月11日中午,德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跨文化音樂研究主席、德國耶拿大學—李斯特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提亞哥·德·奧利維拉·頻圖教授應我院音樂學系的邀請,在圖書信息樓音像廳舉辦了題為《“音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世界里的物質和非物質》的學術講座。講座由音樂學系主任王建欣教授主持。

講座中,頻圖教授首先介紹了《文化遺產保護合約》以及文化遺產的分類,即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ICH),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五個方面:口頭傳承的習俗或表達方式,包括作為非遺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特別提出古代戲劇;儀式與節日慶典;與大自然的管理相關的知識或技能;與傳統手工藝相關的知識或技術。他認為音樂存在于所有非遺類目中。   

接著,頻圖教授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它不是與建筑等物理上存在而相關的,相反更多的是在長久的、歷史的傳統中表現出來,并且從過去一直保留到現在,是鮮活的、在當代社會中依然被實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代表的是知識,而不是對某一物品的占有。在各個簽約國的非遺中,近60%是直接或間接與音樂相關,中國更是高居榜首,42個項目中,22個是直接或間接與音樂有關的。頻圖教授列舉了西安鼓樂、瑪納斯、粵劇、古琴等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特別談到古琴藝術的文化傳承方式,即通過減字譜、演奏方法的教授、借助新媒體手段等代代相傳的方式,使得古琴很好地傳承下來。更可貴的是,古琴還是第一個進入非遺名錄的樂器。   

最后頻圖教授介紹了跨文化音樂研究和魏瑪音樂學院。在提問環節中,他談到音樂藝術研究的新領域:管風琴的調律、制作、家庭傳承等,以及管風琴師的即興能力;德國各個交響樂團的代表性音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