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沈楠 責任編輯 薛軍 撰稿 劇若詩)為協助天津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基礎文化建設,給天津的傳統文化樣貌留下歷史存照,2018年12月開始,我院音樂學系主任王建欣教授帶領其碩士及本科學生組成調研團隊,會同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對天津境內的音樂和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歷時十個月的系統考察和攝錄工作。





在王建欣教授的悉心指導和工作部署下,此次調研的系列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其間深入考察了天津下轄的16個區、46項傳統音樂和傳統舞蹈項目,工作持續時間較長,工作量巨大,師生們充分發揮音樂學的專業知識和田野調查的實踐能力,順利完成了這次具有極高學術意義的大型非遺信息采集活動。
一方面,此次調研為天津民間音樂文化在當代的生態現狀做出音像圖文留存;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收獲了學術成果。有的同學將考察心得撰寫成文并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以期引起社會各界對天津傳統音樂文化的關注;有的同學在調研項目中擬定出自己畢業論文的選題,解決了選題匱乏的難題……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做出學術思考的同時,為古老天津的傳統文化保護與社會現代化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隨著現代化發展的加速、人口村落的遷移、生活方式的改變、審美趣味的轉化等系列問題的出現,天津本土原生的器樂、戲曲、歌舞、曲藝等藝術樣式的生存和發展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一現實對于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來說,具有不容忽視的挑戰性。通過本次非遺項目的考察活動,音樂系師生真實地記錄了傳統文化在天津的保存現狀,豐富了非遺文化信息數據庫,同時也為今后工作積累了經驗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