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謝琰 責任編輯 曹玲 攝影 原楊)11月8日,我院民族聲樂系教師王乙婷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樓C5049室舉辦了題為《中國古譜歌詩的譯讀與吟唱》的講座。

講座開始,王乙婷老師概述了中國古譜歌詩的歷史和吟唱、傳承古譜歌詩的意義。她認為,吟唱古譜歌詩有助于現(xiàn)代人回歸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狀態(tài),而且歌詩特有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和畫面美等音樂屬性,能給人帶來單純誦讀詩歌難以感受到的體驗。她還表示古詩詞的獨特美感,在展現(xiàn)古人今人“情感共通”方面有重要價值。
講座第二部分,王乙婷老師以《魏氏樂譜》中《關雎》為例,講解了工尺譜的譯讀,主要涉及樂譜結(jié)構以及節(jié)奏型、升降八度、延音等音樂要素的標記法。她還指出以《魏氏樂譜》為代表的中國古譜與西樂樂譜在標記理念上不同,即顯現(xiàn)出意向性、簡約性、框架性的特點。理論講解后,王乙婷帶領聽眾進行了《關雎》的節(jié)奏型練習,隨后又進行了工尺譜標音法的學習,并以記譜中的一處錯誤入手,講解了譯制古譜時的技巧,帶領聽眾進行了歌譜試唱。
基礎試唱后,講座進入第三部分——古譜歌詩的吟唱講解。全體聽眾參與到吟唱實踐中來,切身體驗吟唱的魅力。王乙婷老師還現(xiàn)場播放了她演繹的《碎金詞譜》中的《醉花陰》,與聽眾邊聽邊評,指導聽眾賞析她是如何使用特定的藝術手法再現(xiàn)李清照晨起的慵懶、思夫的嬌嗔以及“東籬把酒”的醉態(tài),同時還提別點出作品中琴(代表李清照)和蕭(代表趙明誠)的編配,將原詩李清照的“獨白”轉(zhuǎn)化為曲中夫妻二人的“對話”。正如《醉花陰》,古典詩詞篇幅普遍短小,將它們演繹為時長5分鐘左右的吟唱作品并不容易。針對這一問題,王乙婷老師認為可采取重復特定詞句、適當添加無詞句吟唱的手段。
最后,王乙婷老師向有志于吟唱、研究、傳承古譜歌詩的聽眾提出了幾點建議,并表達了兩點呼吁:第一,古典文學研究者應與音樂研究者加強合作,深度挖掘、圓滿再現(xiàn)古典詩詞的意蘊;第二,要多多關注古譜,使其得以留存。 王乙婷老師還與聽眾進行了交流,解答了南山詩社同學的困惑。時長2小時的講座在聽眾的掌聲中圓滿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