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賀沸沸 攝影 李國禎)5月18日晚,作為2017“第五屆天津五月音樂節”首場音樂會,上海國樂研究會應邀在我院音樂廳舉辦“風華國樂——江南絲竹專場音樂會”。
音樂會上,上海國樂研究會負責人孫文妍教授現場致辭,并向我院贈送了一臺“蝶式箏”。我院徐昌俊院長出席捐贈儀式,向孫文妍教授贈予我院江南絲竹圖書音像資料,并頒發了“榮譽教授”證書。音樂會開始使用蝶式箏演奏了《野蜂飛舞》等兩首曲目,展示了“蝶式箏”獨特的魅力,讓觀眾大開眼界。




隨后,上海國樂研究會的演奏家們為觀眾奉獻了傳統江南絲竹合奏曲目《歡樂歌》《漢宮秋月》《中花六板》《凡忘工》和《行街》。中正平和的仙樂讓聽眾感受到江南絲竹的優雅、溫潤。《朝元歌》原為昆曲劇目《玉簪記·琴挑》中的唱腔,抒發了古代女子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向往自由的情懷。演唱者和絲竹樂隊配合默契,展現了江南絲竹的曲目來源的多元化。笛子與笙《鷓鴣飛》和高胡與樂隊《平湖秋月》,體現了笛子演奏者喬忠芳和高胡演奏范緯山兩位老師的高超演奏技藝和對音樂的深刻理解。絲竹合奏《泛龍舟》是一首唐曲,公元605年和610年,隋煬帝兩度巡游江都(今揚州),作《泛龍舟》辭,并命龜茲樂師白明達譜曲。《仁智要錄》《三五要錄》和《博雅笛譜》中均有此曲,旋律悠揚婉轉,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也為聽眾在炎炎夏日中帶來一絲清涼。

孫文妍教授現場致辭
尊敬的徐院長和貴院的各位領導,
尊敬的各位來賓:
首先祝賀由徐院長帶隊的天津音樂學院演出團,于今年5月9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海之春”舞臺上的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并得到專家及上海觀眾的贊賞。
謝謝貴院能接受我贈送的“蝶式箏”,并在貴院的音樂廳舉行這么隆重的贈送儀式!
“蝶式箏”進天津音樂學院,實際是一個文化回歸的舉措。
1.此箏的設計者,正是由天津音樂學院精心培育出來的中國第一代的古箏專業工作者何寶泉,他的故土也正是在天津。
2.第一臺原名“新箏”、后在上海改名為“蝶式箏”的誕生地,正是在天津音樂學院內的、當時由石惟正、陳蓉蓉、居文郁、陳云仙、何寶泉、王振先、盧亮輝等當時一批青年教師居住的一排小屋中。1964年,何寶泉為此箏給文化部科技組組長王湘先生寫的申請鑒定報告,也是在這排小屋中寫的。
3.又據何寶泉在生前的介紹,他說:運用音位排列方法介紹古箏快速轉調的設計方案,是受到當時他們這批伙伴中教三弦的王振先的啟發而來的。
后因文革開始,何寶泉才于1977年帶了“新箏”(后改名為“蝶式箏”)的設計方案移師上海,并于1980年在全國17個古箏改革的方案中脫穎而出,榮獲了“文化部全國科技成果二等獎”(是中國首個民族樂器改革的最高獎項)。
因此,上海是何寶泉設計的“蝶式箏”開花結果的地方,而它的根系是在天津的天津音樂學院內。今天,在以徐院長為首的天津音樂學院領導的支持下,將“蝶式箏”進入到天津音樂學院來,已78歲高齡的我倍感滿足和欣慰,因為我完成了將何寶泉的魂、他的心愿和他的成果,帶回了生他、培養他成為中國第一代音樂名師的天津市和天津音樂學院。在彼岸的他如能見證到這一時刻,我相信他一定會非常高興的!
下面我將請上海音樂學院學生吳炘為大家演奏兩首“蝶式箏”作品,以展示何寶泉設計的“蝶式箏”是一件能快速轉調和能進入世界音樂語境的中國古箏!
我衷心希望“蝶式箏”回到何寶泉他的故土后能梅開二度,得到綻放!
孫文妍
20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