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周晉任 攝影 姜天浩)5月19日上午,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郝維亞教授應邀在我院圖書信息樓音像廳舉辦專題講座《中文歌劇宣敘調(diào)創(chuàng)作的思考》。講座由作曲系主任盧長劍主持。

首先,郝維亞教授講述他在意大利學習歌劇分析時的經(jīng)歷。隨后,講解并播放了把意大利歌劇帶向高峰時期的三部作品:“18世紀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唐璜》第一幕第三場’Don Giovanni and Zerlina’的詠嘆調(diào)‘la ci daremola mano’”、“19世紀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波西米亞人》no.6Mimi第一次上場的部分”以及“20世紀作曲家布里頓《彼得格拉姆斯》第一場”。郝維亞教授通過這三部作品逐字逐句講述了意大利語和漢語的不同點,并從西方歌劇“宣敘調(diào)”的歷史研革與變化入手,討論了中國戲曲的宣敘調(diào),闡述了“語言邏輯和音樂邏輯的統(tǒng)一;音程節(jié)奏的控制;作為次一級的演唱手段、人聲與樂隊的配合;戲曲(京劇)的方式,中文的欣賞習慣”幾方面的處理方式。郝維亞教授認為中國戲曲中“韻白”也尤為重要,他通過傳統(tǒng)藝術京劇《鳳還巢》、京劇《紅娘》以及革命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這三部作品的片段,講解了京劇的由來、語言表達以及顰瞥節(jié)奏與配樂的結(jié)合。

最后郝維亞教授通過自己的歌劇作品《大漢蘇武》第三幕“蘇武的詠嘆調(diào)和索仁娜詠嘆調(diào)”,從“根據(jù)語言不同來劃分歌劇的種類”、“‘語言’是歌劇‘音樂’創(chuàng)作的核心”以及“歌劇中中文和西方語言的差異”等方面,具體分析了“語言問題和宣敘調(diào)的處理方式”、“如何通過音樂來表現(xiàn)戲劇人物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問題。郝維亞教授和作曲系的師生分享了自己對于歌劇寫作的體會,并指出歌劇創(chuàng)作中所有技術手段都應以戲劇語言需要為前提。整場講座同學積極與郝維亞教授進行互動交流,以輕松活躍的氣氛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