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汪靜 攝影 李國禎)5月24日下午,我院科研與研究生處副處長、音樂學系副教授劉研在我院圖書信息樓音像廳舉辦了一場題為《“全球本土化”大潮下的美國流行音樂——從<火之鳥:爵士、搖滾、瘋克與融合音樂的創立>說開去》的專題講座。我院院長徐昌俊、副院長方建軍、紀委書記郝建軍出席,音樂學系和部分現代系研究生、本科生到場聆聽了講座。音樂學系主任王建欣教授主持了此次學術活動。
講座開始,劉研老師首先介紹了本場講座的題目和主要內容,即盛行于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融合音樂。并與大家分享了討論這個話題的原因:一是要了解美國流行音樂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方法和途徑;二是要反思國內流行音樂理論研究現狀,窺探中美流行音樂研究差異之所在。

講座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譯著《火之鳥:爵士、搖滾、瘋克及融合音樂的創立》,通過對書中提到的四位融合音樂代表人物托尼·威廉姆斯、約翰·麥克勞夫倫、瓊妮·米歇爾、赫比·漢考克及其作品的分析,討論了作者為什么要將融合音樂定義為一種產生于“斷裂地帶”上獨立風格,進而歸納總結了1970年代融合音樂的總體特征:去風格化、不確定性、即興性、大音量、電聲樂器與高科技想象。第二部分是劉研老師對融合音樂形成原因的思考。劉老師從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歷史背景著手,分析了越南戰爭、黑人民權運動、女權主義運動、60年代的移民政策及反正統文化運動等諸多因素對融合音樂形成產生的影響,并得出結論:融合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是美國1960年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爵士、搖滾、瘋克并行的一種新的審美選擇;是符合現代商品經濟規律的一種市場化行為;是“全球本土化”觀念在音樂中的一種反映。


講座結束,劉研老師對師生們的提問做了細致清晰的解答。通過這場講座,不僅讓同學們對美國流行音樂有了初步認識,更讓我們對劉研老師多元的研究領域及寬廣的研究視野有了更多了解。至此,整場講座在同學們與劉老師的積極互動中,以輕松的氣氛拉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