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电影一键播放免费,男女XXOo视频午夜私人影院_BD英语手机在线观看

“六五弦歌 星火相傳”——天津音樂學院建校六十五周年專場音樂會成功舉辦
發布時間:2023-10-12

本站訊(編輯 張一 攝影 姜萌 韓維克 馬瑞璠 吳微坷 責任編輯 趙霞 宋強 李清資)2023年10月10日晚,天津音樂學院建校六十五周年專場音樂會“六五弦歌 星火相傳”在天津大劇院音樂廳舉行。音樂會由管弦系青年教師高嵩執棒、唐甜甜擔任首席,天津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協奏,攜手管弦系、民樂系、聲樂系、民族聲樂系的多位青年藝術家聯袂獻藝,共慶天音六十五周年華誕。

音樂會共包含十五首中外音樂作品,涵括中西器樂協奏、獨唱等藝術形式。音樂會上半場,以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管弦樂曲《節日序曲》開場,音樂莊嚴、熱烈、雄壯。劉芳蕾、李臨風、王耀漳演奏了由帕格尼尼、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作曲的三部經典小提琴協奏作品——《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Op.6)、《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KV.218)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的第一樂章。劉芳蕾以扎實的演奏功底、嚴謹真摯的演奏風格詮釋了帕格尼尼這部超技作品;天津音樂學院茱莉亞研究院雙學位碩士研究生李臨風用心詮釋了莫扎特弦樂作品的演奏技巧;曾在多項賽事中斬獲殊榮的王耀漳,將柴氏作品所飽含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舞蹈性、歌唱性以及奮發向上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與三部協奏曲穿插交替——孫金紅演唱了德沃夏克的經典歌劇《水仙女》選段《月亮頌》,作曲家刻意回避渲染哀傷的情緒,描寫了一種深切綿遠的感懷之情,孫金紅的歌聲曼妙、明亮而深情,準確地表達了作曲家的創作意圖。男中音王凱演唱了拉赫瑪尼諾夫獨幕歌劇《阿列科》的重要選段《人們已入睡》,層疊綿延的旋律與歌者獨特的音樂處理妥帖融合,很好地詮釋了主人公對往昔幸福愛情的回憶及對妻子的愛恨交織的復雜情感。

IMG_256

管弦樂曲《節日序曲》

IMG_257

劉芳蕾演奏《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Op.6)

IMG_258

李臨風《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KV.218)

IMG_259

王耀漳演奏《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

IMG_260

孫金紅演唱歌劇《水仙女》選段《月亮頌》

IMG_261

王凱演唱歌劇《阿列科》選段《人們已入睡》

音樂會下半場,馬曉瑩演奏了著名作曲家劉文金的二胡協奏曲《雪山魂塑》。張雯迪演奏了青年作曲家王云飛的二胡協奏曲《巾幗》,“巾幗”是對女性的尊稱,有女性英雄的引申寓意,該作品從不同視角刻畫英雄,將女性的溫婉柔美,不讓須眉、征戰沙場的氣魄融為一章。與兩部民樂協奏曲交相輝映的是六首中外歌劇選段及獨唱作品。女高音吳夢雪精彩詮釋了《敕勒歌》《塵埃》、男中音趙登輝帶來了兩部歌劇選段《祖國的敵人》和《陰風颯颯》,前者是歌劇《安德烈·謝尼埃》中的詠嘆調,音樂富有強烈的戲劇張力,其中又多次貫穿抒情主題,很好地將戲劇男中音的特點表現了出來;后者是歌劇《馬可·波羅》中阿合馬的詠嘆調,音樂亦富于戲劇張力,描寫了主人公被刺殺前的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女高音陳瀅竹詮釋了兩首藝術歌曲,其中《邊境的小鳥》旋律優美流暢,借“邊境小鳥”的自由自在來贊美守護祖國邊疆的士兵,歌者的演唱悅耳動聽,飽含深情。

IMG_262

馬曉瑩演奏二胡協奏曲《雪山魂塑》

IMG_263

張雯迪演奏二胡協奏曲《巾幗》

IMG_264

吳夢雪演唱《敕勒歌》《塵埃》

IMG_265

趙登輝演唱歌劇選段《祖國的敵人》《陰風颯颯》

IMG_266

陳瀅竹演唱《邊境的小鳥》《荔枝頌》

最后,王凱、趙登輝、陳瀅竹、孫金紅、吳夢雪共同演唱了優秀校友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熱烈且持久的掌聲中,全體演員返場,與觀眾齊唱《歌唱祖國》。演出落下帷幕,動人旋律匯聚成澎湃情感,升騰出無限深情,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IMG_267

王凱、趙登輝、陳瀅竹、孫金紅、吳夢雪共同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IMG_268

全體演員齊唱《歌唱祖國》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場音樂會的青年藝術家均為不久前成功晉級第十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決賽階段的選手,演出曲目多為參賽曲目。由此可見,本場音樂會在曲目選擇,以及演員的遴選方面所作的精心策劃和安排。作為天津音樂學院建校六十五周年系列活動中的重要一項,本次專場音樂會既是獻禮天音六十五周年華誕,也是學校一直以來重視人才與教師隊伍建設的一次成果展示,充分展現了藝術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與傳承,以及我校始終以人才培養為宗旨,堅持高水平、有特色的正確辦學方向。

IMG_269

弦歌不輟、星火相傳,預祝年輕的天音人在中國音樂金鐘獎的角逐中有所斬獲,祝福天津音樂學院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創造更具實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就,為新時代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本場音樂會通過央廣網、音樂周報、津云、網易、“你好天津”、天津音樂學院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直播,演出反響熱烈,深受觀眾好評。天津電視臺新聞頻道、天津日報、今晚報、網易等媒體進行現場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