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电影一键播放免费,男女XXOo视频午夜私人影院_BD英语手机在线观看

2023全國和聲(天津)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圓滿落幕
發布時間:2023-05-23

本站訊(編輯 王瑞 徐莉莉 攝影 姜 萌 沈岳 吳微坷 楊若琪 詹佳儀 買琪惠 劉梓宇 周琪雅 責任編輯 劉彬)5月18-20日,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天津音樂學院主辦,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科研與研究生處承辦的全國和聲(天津)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會議期間共組織專題講座2場、教學研討會2場、學術交流會4場,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交響樂、室內樂音樂會各1場。來自全國各音樂藝術院校的3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

專題講座:扎根本土、發展特色

樊祖蔭的講座《“變五聲”與調性擴張關系研究》,深入剖析中國傳統音樂中“變五聲”的運用可以擴展宮系,并可構成多種綜合性音階形式的可能性,提出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依據“變五聲”基本原理將主題音樂材料從縱橫向多方面進行拓展,既汲取了近現代作曲技法,又為發展現代音樂提供了中國式的新語匯和新方法。

劉康華的講座《中國特色和聲理論的發展與創作實踐》,結合周龍、郭文景、葉小綱、陳其鋼四位作曲家的作品實例,全面闡述了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理論是中國特色和聲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并將隨著時代的發展持續地反映中國鮮活的音樂創作的觀點。

教學研討:立足傳統、注重質量

在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教學研討環節,來自六所音樂學院的七位專家王萃、樸英、趙海花、姜之國、王小玲、劉文平、徐平力分別介紹了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教學實踐情況,梳理歷史、總結經驗的同時都提出了下一步的改進思路。

在作曲專業和聲主科教學研討環節,全國11所獨立設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和聲教師,分別代表學校介紹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和聲教學的時間、內容、教法、進度等的安排情況,各學校均注重以傳統內容為主體,以提高育人質量為根本,在此基礎上與時俱進的改革設想。

學術交流:守正創新、多元發展

本次會議遴選39篇論文,舉辦4場學術交流,內容集中在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理論、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和聲技法以及其他的和聲學術研究等方面,比較全面地展示了近幾年專家、學者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學術交流開始前,中國音協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副會長、和聲專委會主任范哲明對2020-2022年的和聲研究全貌進行了梳理總結。

所遴選論文關于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理論、中國當代音樂創作技法分析的論文占比接近80%,體現了研究者對文化傳統與音樂母語的重視,彰顯了當代文藝工作者對于文化傳承發展的責任擔當,在近代西方調式理論傳入我國后,又在中西調式的比較研究中進一步完善了五聲性調式在近現代音樂創作中的應用理論。

作品展示:追根溯源、多維互動

和聲“源于實踐、用于實踐”,和聲教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音樂創作。中國音協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繁榮和發展中國音樂創作,推動作曲理論研究與音樂創作實踐中的多維互動。

正像中國音協主席葉小綱在音樂會上所講的:“近年來,在學術研討會中設立音樂會環節不僅為作曲家、理論家、創作研究者搭建了十分必要的互通交流的平臺,也充分反映了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此次研討會展示的13首交響樂、室內樂作品,就是這種交流互動的最好詮釋。

隨著閉幕式的結束,2023全國和聲(天津)學術研討會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在這次學術交流的盛會上,大家共同學習、相互交流,總結和聲教育教學經驗,展現當前科研和音樂創作成果。與會的專家學者將帶著交流的成果回到各自工作崗位,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定能進一步提高和聲教學、研究和音樂創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