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王瑞 張一 徐莉莉 攝影 姜萌 劉昕琦 周雅琦 樊宇鑫 陳若琳 責任編輯 劉彬)5月18日,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天津音樂學院主辦,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科研與研究生處承辦的2023全國和聲(天津)學術研討會在天津音樂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多所音樂學院及藝術院校百余名專家和學者匯聚一堂,展示近年和聲學術成果,同謀未來教學、研究和創作發展。
上午8時30分,本次研討會開幕式在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天津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王歡出席活動并講話。中國音協副主席張千一致辭,中國音協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副會長范哲明、副秘書長樸英,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王萃,中國音樂學院樊祖蔭、楊通八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劉康華、劉錦宣教授,西安音樂學院韓蘭魁教授、星海音樂學院王小玲教授及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高纓、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吳延、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趙曦、哈爾濱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張磊、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主任陳牧聲及全國各專業音樂院校、藝術院系的與會專家、代表應邀出席。開幕式由我校作曲系主任張海峰教授主持。

開幕式上,天津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王歡對各位領導、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中國音樂家協會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以及各兄弟院校的領導、專家,對天津音樂學院的發展給予的長期的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張千一在講話中表示,學術交流與研討是推進學科建設的重要形式,本次和聲研討會也旨在通過多樣化的學術活動,為來自全國各高校的作曲家、理論家、學者,以及在校學生搭建交流互鑒的平臺,以此來激勵和促進和聲教學、理論研究與當代音樂創作的互融共進。

開幕式結束后,中國音樂學院樊祖蔭教授和中央音樂學院劉康華教授相繼作專題講座,由范哲明副會長主持。樊祖蔭教授的講座題為《“變五聲”與調性擴張關系研究》,他分別從“變五聲”及其綜合調式性音階形式和“變五聲”與調性擴張的關系兩大方面,對“變五聲”所構成的綜合調式性音階形式以及與調性擴張的關系方面作了分析與歸納。劉康華教授的講座題為《中國特色和聲理論的發展與創作實踐》。他從中國特色和聲理論的歷史發展談起,引申到其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五聲性調式和聲,最后著重通過對四部中國當代作品局部的和聲分析,從“可辨識”“可理解”兩個方面說明五聲性調式和聲并未隨著傳統調性的突破而終結,而是在20世紀以來的后調性音樂中依然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



18日下午的交流研討以五聲性調式和聲教學為專題,七位來自國內不同音樂學院的和聲教師分別闡述各自學校的做法。
其中,王萃教授從中國音樂學院五聲性調式教學的歷史傳承談起,引申至她現在所開設的《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寫作課程》,并介紹了這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相關情況。樸英教授以《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教學與實踐》為題,從課程設置、作業與創作實踐、學生的個性創作意識以及課程主要參考教材等方面闡述沈陽音樂學院五聲性調式和聲教學的相關成果。趙海花副教授在交流中從和弦構成、和弦標記、偏音的處理、和聲進行以及調式調性的變化方面重點介紹了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楊天錫的經典教材《為漢族民歌曲調配置四部和聲》以及相關的教學成果。姜之國教授從歷史沿革、基本理念、教學時間安排、教學內容等方面重點介紹了上海音樂學院本科和聲課五聲性調式和聲教學的相關情況。王小玲教授以《民族調式和聲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為題,從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材、寫作原則、特色理論)、技能訓練等方面闡述星海音樂學院民族調式和聲教學的主要做法以及相關的成果。劉文平教授從許勇三教授關于巴托克為民歌配置和聲的相關研究成果說起,延伸到作曲主課和聲教學嘗試與創作實踐,闡述了天津音樂學院五聲性調式和聲調式教學的相關情況。徐平力教授從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之《和聲》學科建設的角度出發,在課程規劃及設想、課程特色及創新點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西方音樂結合等內容方面作一定程度的剖析與闡述。

據悉,本次研討會針對全國和聲理論教學、學術研究以及音樂創作的現狀,主要圍繞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教學研討、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和聲學術探討以及其他和聲學術研究成果交流等內容展開,以達到總結經驗、展現當前科研和創作成果,進一步提升教學、研究和創作水平的目的。研討會期間將舉行交響樂和室內樂觀摩音樂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