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韓旭 攝影 李棟 責任編輯 劉文平)4月17日下午,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大師班在天津音樂學院南校區報告廳舉行。浙江師范大學“雙龍學者”特聘教授、音樂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楊和平教授以《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形象的塑造》為題,從中國民族歌劇的概念、創作、表演與欣賞等角度,多方位地為學員們講解了中國民族歌劇的藝術形象塑造問題。本節專家課在“你好天津”抖音和視頻號、“天津音樂學院”視頻號進行了直播。

講座伊始,楊和平教授開門見山,對中國民族歌劇下了具體定義,他認為“中國民族歌劇創生是基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以及吸收、借鑒、學習西方音樂創作技法基礎上的建構。”
談到中國民族歌劇創生與經典作品譜系,楊和平教授首先對中國民族歌劇的歷史發展進行全面梳理。他講到,從創作源頭來看,民族歌劇融合了中西音樂戲劇的特征,符合歌劇創作美學中兼具戲劇性與音樂性的基本特征;創作腳本來看,追求個人形象塑造的崇高美與悲劇美,追求情節的豐富性、沖突性、戲劇性;從音樂創作來看,能夠自覺運用民族音樂元素進行創作,符合民族審美;從題材上來說,民族歌劇的選材具有民族精神特質,以寫實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為主。
“音樂藝術形象塑造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在音樂創作、音樂表演和音樂欣賞三個環節上進行整合和協調,才能實現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和情感內涵的準確和深刻呈現。”楊和平教授從“形象”、“藝術形象”和“民族歌劇中的藝術形象”三組詞語,為學員們解析中國民族歌劇藝術應表現怎樣的形象,如何表現形象等實際創作過程中指明了方向。

在創作與藝術形象塑造這一部分中,楊和平教授對中國民族歌劇的藝術形象創作提出兩個核心原則:藝術形象的選擇植根于現實社會基礎之上所呈現出民族化美學的特質;藝術形象在音樂的創作植根于民族音樂元素的基礎,符合中國人民的聽覺審美,即老百姓“聽得懂”。基于上述的原則,他將中國民族歌劇的創作與藝術形象塑造之關系統合為兩方面——矛盾對立與理想具象化和戲劇性與音樂性的融合。
學員們也登臺進行民族歌劇片段展示。學員張劼倩演唱了《北風吹》;劉觀波、張劼倩演唱了《扎紅頭繩》;劉洺君演唱了《五洲人民齊歡笑》;張夏樂、孔建中演唱了《紫藤花》;丁金源、秦利偉演唱了《沖鋒槍擦了三四遍》;王小妹演唱了《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針對每位學員的演唱,楊和平教授一一進行了點評,并從理論高度回答了大家的問題。






在表演與藝術形象塑造這一部分中,楊和平教授分別從民族唱法塑造藝術形象、情感表演塑造藝術形象、藝術形象塑造的個性與共性三方面闡述了中國民族歌劇表演與藝術形象塑造。針對中國民族歌劇欣賞與藝術形象塑造,他認為要做到藝術形象塑造與欣賞者審美相統一,需要綜合考慮觀眾的審美需求、藝術形象的表現力、創新和原創性、各種表現手法的利用以及時代發展的關注等方面的因素。
講座最后,楊和平教授對整場講座內容做了陳述性總結,就中國民族歌劇未來的創作與表演提出三點建議:不忘初心,堅持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形象塑造的創作目標與美學追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形象塑造的演唱標準與藝術性高度;藝術為人民服務,堅持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形象塑造的、大眾喜聞樂見的審美需要和陶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