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編輯 牛蕊 責任編輯 劉文平)3月19日下午,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第一場大師班在天津音樂學院南校區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邀請到了著名歌劇導演、戲劇教育家、原總政歌劇團團長黃定山。黃定山以《中國民族歌劇表演觀念的當代性與多樣化——對民族歌劇當代舞臺呈現的實踐與思考》為題,結合自己多年深厚的藝術積累,圍繞“歌劇創作理論與表演實踐”這一核心,為全體學員們帶來了三個小時精彩真摯、系統深入的講述。

整場講座中,黃定山從民族歌劇傳承、歌劇創作、人物塑造、劇本分析、歌劇表演、舞臺呈現、歌劇演員能力這七個維度出發,結合《小二黑結婚》《紅船》《英·雄》《銀杏樹下》《二泉》《馬向陽下鄉記》《先行者》等優秀歌劇中的經典橋段,和學員們分享了自己在民族歌劇創作中的思與得。

一是要學習傳承經典民族歌劇,守正才能創新。黃定山認為,劇本劇詩和音樂唱腔的民族性、文學性、戲劇性、生活性、人物性、行動性、生動性,對當下民族歌劇的傳承具有經典的示范意義。民族性、民族藝術、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民族歌劇、中國歌劇發展的“根”和“魂”。二是民族歌劇的創作要保有初心,持有真誠。黃定山從“崇高”風格的闡釋出發,對如何創作紅色題材歌劇,如何以民族歌劇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黨的故事,講好時代的故事,讓民族歌劇更加貼近當代觀眾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三是對“人”的解讀和開掘,對“人物”的塑造,是民族歌劇表演創作萬變不離其宗的永遠命題。藝術的觀賞性來源于真實與生動,故民族歌劇創演中“去光環”是關鍵點。既要找到人物的本真面貌,還要找到與當代觀眾認知的共情點。四是當代民族歌劇表演要追求人物塑造的真實感和生動性。藝術來源于生活。歌劇演員創作中對歷史和現實生活的“發現”和“提煉”,是人物塑造真實感和生動性的根本與核心。五是歌劇演員除了要重視音樂與演唱,更要重視劇本分析及人物形象的構思。六是民族歌劇舞臺呈現的手段越豐富、藝術門類的融合表現越綜合、觀眾審美要求越多元,就越要強調“以表演為中心的整體戲劇”舞臺呈現。這就對演員的綜合表演提出更高要求。演員要以嫻熟而極具活力的音樂表演素養和內外部技巧能力,緊緊圍繞人物形象這一中心而進行創作。七是當代民族歌劇要多樣化融合發展,歌劇演員也要“一專多能”“風格善變”。

最后,黃定山導演強調,繁榮和發展民族歌劇有賴于守正傳承,不斷創新,需要扎根民族、博采眾長推陳出新,需要新一代具有現代歌劇表演觀念演員的精彩演繹,讓中國民族歌劇繁榮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歌劇院一級演員王慶爽為學員們現場演唱了民族歌劇《銀杏樹下》選段《兒啊兒》,并分享了她在歌劇排演、塑造角色時的感悟。本次講座贏得了學員們的陣陣掌聲。王宏偉副院長對黃定山導演表示感謝,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他希望所有學員將本次課程內容變成行動語言,在歌劇舞臺上綻放光彩。
